皇帝的卧室叫什么位置?
中国古代的宫殿,根据皇帝住哪儿来分,大致可以分为三类: ①前朝后寝型:这种类型的宫殿,主要供皇帝办公和居住使用。
③前朝后殿型:这类宫殿与前朝后寝型的宫殿区别在于,它的后部有一个巨大的殿堂,这是皇帝举行典礼的地方。
④左右为路中间为庭院型:这样的建筑在汉代的故宫里能找到,后来的明清紫禁城里也出现了,这主要是皇帝日常休息的生活区。
其实还有一类,是上下两层或三层,可供休息的空间非常大,但这种建筑不是“四合院”结构,而是“一进制的”,比如隋炀帝的大兴宫、唐朝的太极宫、宋朝的文德殿等。
在这四类宫殿中,除最后一种外,其他的都是“前面待客,后面起居”的布局。而“前面”给帝王准备的居室,除了上述三种常见的类型之外,还有一个非常特殊的存在——离宫别苑。 先秦时期,国王有个习惯——把国都当成“家”(都城就是国都的中央部位),所以他的床是“寝”——睡觉的地方。
《史记》记载,周灵王有宠妃,名叫宴公主,她得了病,周灵王亲自用酒给她洗病(相当于现代的按摩),结果公主没被治好,反而死了……公主死后,灵王伤心得不得了,把她埋了之后,又在旁边修了个祭坛,每天祭她。 这么宠爱的一个妃子,死后就直接埋葬在宫里,可见当时的皇宫殿宇是没有围墙的,或者至少没有高大的城墙。
秦一统天下以后,建立了郡县制,还统一了货币、文字等,加强了中央集权,在这种情况下,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和神圣不可侵犯,皇帝居住的宫殿开始被赋予严格的等级限制。
按照惯例,先秦时期的“寝”,到这时候变成了“正寝”,而且只许皇上一个人睡!大臣们犯了错,还要被关“禁闭”——不许进门! 《礼记·曲礼上》中有这样的描述: “天子当立,不见诸侯,不寐宿。” 不过,尽管“正寝”的规矩很严格,但“寝”的概念已经扩大化了。
汉朝时,宫廷的外围建有“阙门”,进这门要先下马;到了清朝,皇帝下了朝也要换便装,否则文武百官都要跪迎圣驾。
在这种种规定之下,从秦汉到隋唐,皇宫虽然扩大了,宫殿的数量增加了,但基本还是维持着“前朝后寝”的格局。 唐玄宗时,由于贵妃杨玉环得了宠(这妹子是云南人,据说长得漂亮而且能歌善舞),于是玄宗就在宫殿的后面又搭了个房子给他俩住——“从此移幸芙蓉园,花萼相辉之楼上有贵妃浴室。”
到了明代,宫城的格局发生了变化。明太祖定都南京后,营建紫禁城。与以前的皇宫不同,这里的宫墙四面围合,城高7.94米,外围有三道护城河,整个规模远远超过了前代。
明朝还建立了内宫和外廷之分,一般朝政就安排在外廷的太和殿、中和殿、保和殿三地举行。至于内宫,据《明史·宫殿》记载,明世宗嘉靖皇帝“始创斋宫,以居其旁”。这位嘉靖皇帝很喜欢道教,曾经让道士在宫中炼丹,于是就有了“建玄极殿,采造日精宫、月华宫,西建一清宫”的建筑。
他还把乾清宫后的一组建筑拆掉,改建了“坤宁宫”(这一改可就有后来了,后面会讲到)。 说到这里,可能有人会有疑问了:皇帝白天在外面办事,晚上回来得在什么地方歇息呢?
原来,无论是前面的“前朝”,还是后面的“后宫”,都有自己的“寝殿”。 《大明会典》里提到,皇城内主要的宫殿有十二座,后殿就有一座,而且里面陈设豪华: “皇极殿(即中宫),后殿也,高八尺,深四丈五尺,重檐九脊,四周绕回廊。”